云南老房子“一颗印”的前世今生!
见过云南省博物馆的人,对它的外形描述,都有这样一个词:四四方方的长方体。
云南不同的民族文化,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,被当做云博设计的天然素材。
“一颗印”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、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房屋形式。由正房、耳房和倒座围合成正方体的外观,四四方方的像一枚印章,“一颗印”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。
“一颗印”里有三间两耳倒八尺,民居为两层的楼房。
三间正房全宅中最高、空间最大、朝向最好的,就是正房。一般正房有3个房间,有宽敞的前廊,稳坐“一颗印”建筑的正中间。
两耳耳房在正房两边,且垂直于正房的就是耳房,比正房矮小。有的左右各两间耳房,称为“四耳”。
倒八尺-倒座门廊又叫倒座,进深为八尺,所以叫“倒八尺”(8尺≈2.7米)。
天井正房、耳房和倒座围成的长方形露天空间,就是天井。之所以称为“井”,就是因为这个空间很小,大概3m*4m。虽然小,但丝毫不耽误它为全家的生活发光发热,通风、采光、换气、排水、家庭活动,都交给它。
功能区分做为居住场所,对“一颗印”的功能分区千万要清楚,否则走错了门,可能就进了猪圈
“一颗印”民居对地形要求不高,山区、平坝、城镇、村寨,都能修建,方便实用。在旧时,昆明的城乡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百姓,都喜爱建盖这种经济、实惠的“一颗印”式民居。
山村一颗印
城镇一颗印
现在看来,这种可单幢也可联幢,可豪华,也能简朴的“一颗印”民居,是千百年来滇池地区最普遍、最温馨的平民住宅。那时候是平民住宅,现在看来就是野生小别墅呀!
坐落于景星花鸟珠宝市场里的“一颗印”,是历史文物保护单位
600多年历史的西山团结街道龙潭居委会乐居村
云南省博物馆“一颗印”的外形
这种可依山就势,对环境拥有超高适应性的“一颗印”,还流行于陕西、安徽等地。看来,人民的智慧是想通的!
“一颗印”的建筑不受约束,和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,极富地理特征。相较于北京四合院,并不是单纯的缩小。外墙高墙型小窗,只在天井里才开大窗,就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。
四合院选址
如云南四季如春,无严寒酷暑,多风,故住房墙厚重;
云南一颗印
一颗印选址
在云南,特色的建筑可不只“一颗印”。来看看少数民族的漂亮房子吧!
傣族竹房
壮族吊脚楼
哈尼族蘑菇房
宁蒗纳西族、怒江傈僳族木楞房
白族三坊一照壁
在高楼林立的城市,云南博物馆将民族建筑特色,大方的呈现在人们面前。这本身,就是一种特别的展出。
云南省博物馆“一颗印”造型
写在结尾随着城市的发展,“一颗印”民居在逐渐减少。不妨去云南省博物馆,观阅这富有历史传奇的“一颗印”。
标签: